
自2022年12月《贵州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实施方案》印发以来,贵阳市紧紧围绕模范省建设“六个典范”的要求,以民族工作“六个一”为统揽,“六个一批”专项行动为抓手,持续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
在“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教育的典范”中走前列作示范
着力强化理论武装。贵阳市委带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及时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及党中央、省委相关精神列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研讨,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着力强化教育培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培训内容,纳入市、区(市、县)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校)课程体系。2024年,选派61名民族乡党政领导干部、民品企业负责人等参加国家民委、省委组织部、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培训班学习,市民宗委机关领导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各类培训100余期次,自主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9期,培训干部640余人次。
着力强化宣传引导。积极整合宣传资源、创新宣传载体、丰富宣传内容。发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2000余册供各地各单位学习使用。在《贵阳日报》、贵阳广播电视台等发布相关稿件、短视频、图述新闻等400余条(幅)。举办线上线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主题活动3场次,制作悬挂宣传横幅、宣传造型和宣传展板千余幅(条、块)。
着力强化青少年教育。构建大中小幼有机衔接的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学校考核评价体系,分级分类开展教师培训。推动各族青少年以主题交流、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
在“打造西部省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中走前列作示范
聚焦民族乡村高质量发展。在推进“强省会”战略实施过程中,持续推进《关于支持贵阳贵安民族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落地落实,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三个意义”。2024年,安排实施中央、省、市民族发展资金约3900万元,在贵阳贵安50个乡镇实施项目122个,促进农林牧渔业增长4.0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1%。
聚焦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加强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融合发展,结合贵阳“六爽”魅力,将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传统村落打造成为民族特色乡村精品旅游点,各区(市、县)建设以特色、季节、方向为特征的精品旅游线路15条,2024年全市预计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67亿人次、同比增长14%。
聚焦民族药业规模扩大。2024年扶持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民族药(中成药)大品种数量达到15个,民族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种植中药材38.72万亩。
在“打造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典范”中走前列作示范
推动“模范省”创建工作升级。着力深化“模范省”创建内涵,把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创建工作的根本遵循、核心任务和评价标准,贯穿于创建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突出点面结合、大小兼顾、线上线下齐抓,切实把工作要求落实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过程,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和平台。
按照市委改革部署,持续深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建设,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民族乡村高质量发展、推动“青少年交流、旅游促三交、互嵌式发展”三项计划实施,培育建设了一批主题公园、教育实践基地、示范创新项目,不断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实体化运作、具体化推进。
推动培育示范典型。在推进城市“一圈两场三改”、农村“五治”工作实践中,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作用,不断巩固机关、社区、乡镇、学校、企业等的创建成效,推荐了2个集体和2名个人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
在“打造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典范”中走前列作示范
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加强对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实现市级以上非遗全部数字化保护250余项,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遗产宣传展示等重大活动10余场。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教育,校园环境建设凸显中华文化元素。
大力实施民族文化传承弘扬。积极参与全国、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举办好全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民族文化体育交流展示活动。加强民族古籍整理保护,2024年实现市级以上非遗数字化保护涉民族类非遗名录科学保护传承和创新性发展150项,实施民族古籍普查项目,完成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口传类)112条。
大力实施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建好阳明文化数字博物馆,汇聚阳明文化相关典籍、研究读物等,完善学习、宣传、研讨等功能,让阳明文化走进市民群众,飞入寻常百姓家。充分发挥党校优势作用,将阳明文化融入课堂,开发一批适合干部教育、商道研修、学生研学的课程。出版《贵阳历史文化丛书》之《心学胜境》一书,创新采用“思想地图”编纂体例,沿着“龙场-贵阳-修文”行迹,打造可触摸、可体验的心学文化传承线路。
在“打造民族交融互嵌的典范”中走前列作示范
全面构建各民族互嵌式发展新格局。积极探索城市民族工作新路径,不断完善促进各民族人口融入贵阳贵安的政策导向、制度保障,促进全市人口年均增长10万人以上,民族成分也增加至56个,实现所有民族在贵阳的大融居。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嵌式示范社区7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29个,有4个基地获得省民宗委命名。将约22万人纳入城市流动人口服务体系。
全面拓展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平台。以18个民族乡和67个民族特色村寨为重点,持续深化和美村寨建设,打造乡村精品旅游点,形成10条乡村旅居带。通过青少年交流、旅游推动等方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打造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典范”中走前列作示范
加强工作统筹和联系协调。市委、市政府主动落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和工作计划,不断完善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统筹协调民族工作机制,形成了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系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和代表人士制度等。
加强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纳入普法宣传,运用宣讲培训、知识测试、案例剖析等,强化对“一法两规定”和《城市民族工作条例》《贵州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等的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