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高速公路上经环保防护后的硬质岩石边坡(李黔刚 摄)
贵州,崇山峻岭,沟壑纵横,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岩溶地貌占全省总面积的73%,给筑路建桥设置许多难题。但通过科技攻关,该省高速公路照样穿山越岭,不断延伸。
科研项目科学管理
日前,记者在镇宁至胜境关高速公路工地采访时了解到,交通部西部交通科技项目--“岩溶地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的最新成果已应用在工程勘察上。电磁波层析成像和三维电法,使溶洞、暗河的位置一目了然,节约了工程施工的成本和时间。这项“岩溶地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技术”项目已产生经济效益约2000万元,预期经济效益约为1亿元。这是贵州省实施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5年以来,其研究成果应用的一个缩影。
“实施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计划,是高屋建瓴的顺时之举,符合西部交通建设的实际。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围绕全省‘二横二纵四联线’的公路主骨架网建设,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交’战略,针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和难点问题,开展交通科技项目研究,借此培养人才,提升全省交通的整体科研水平。”这在贵州省交通厅决策层形成了共识。贵州省“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领导小组于2001年成立后,根据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和建设实际需要,加强对科技项目的规划,制定科技项目管理办法,规范科技项目管理工作,协调科研与生产的关系,检查督促项目的研究工作,实行对项目全过程管理。
成果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到2006年年底,贵州省已推广的项目研究成果累计在9条公路、13座桥梁、30多座隧道中得到应用,应用里程达160多公里。这些科技项目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公路、桥梁、隧道、水运工程、航道整治、环境工程等实用技术、关键技术展开,一大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得到广泛运用,确保了工程质量和进度,为交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确保镇宁至胜境关高速公路坝陵河特大桥顺利建设并提升大桥的建设质量,贵州省交通厅、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组织了国内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设计、科研及施工单位联合对坝陵河特大桥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据悉,该大桥需横跨2000米宽的坝陵河峡谷,桥址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康滇地带东部边缘,两岸地势陡峭,雷雨、强风、大雾等灾害性气候又对大桥建设和运营安全影响较大。经论证,坝陵河大桥最终选用主跨为1088米的钢桁加劲梁悬索桥方案,在无通航河道的西部山区修建跨径超过千米的大跨径钢桁梁悬索桥,这在国内尚属首例,该桥的建设对缩短我国和世界先进桥梁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坝陵河大桥的东、西两个主塔已封顶,整个工程正按计划顺利进行。
多年来,在贵州高速公路建设中,工程技术人员遇到了相当数量的边坡失稳和环境破坏问题。传统的加固防护多采用挂网喷射混凝土的方式,不仅成本高,而且对自然景观破坏较大,施工质量也难以保证。由贵州省交通科研所承担的“公路石质边坡防护与环境保护研究”项目成果,应用在从镇胜高速公路选取的10个边坡上,采用植物防护的边坡坡面平整、美观、环境效果突出,减少了公路沿线的水土流失,生态恢复正常。
由贵州省交通勘察设计院承担完成的“边坡加固新材料的研制与开发”项目,是一套施工方便、行之有效的边坡加固技术。该项目成果中“灌浆加固”、“聚丙烯纤维水泥砂浆”及“植被混凝土”技术在崇溪河至遵义高速公路上的5个边坡处置中得到应用,解决了深层、中层、浅层边坡加固的难题。在建成的凯里至麻江高速公路上使用了边坡加固新材料,解决了鹅山冲大型边坡滑坡问题。该技术在贵州公路建设中已推广应用,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成果已申请国家专利。
清镇至镇宁高速公路由于使用了“路用防排水材料的开发”项目研制的路用防排水材料,修建成本降低了50%。该防水材料可以大大提高路基防排水的性能。项目成果还在玉屏至凯里高速公路改线中得到广泛应用,使该处的高填方路段顺利实施,节约投资1000万元。该公路通车到现在有一年多的时间,路基稳固,没有发现淤堵的现象。
此外,贵州省承担的公路客运站集成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项目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全省一些车站还借鉴这个技术成果的基本思路,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出了费用相对较低的读卡系统,降低了系统的推广费用。目前全省已有8个车站应用此项技术,效果良好。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李黔刚
